您现在的位置: 本田 > 本田历史 > 正文 > 正文

猛犸象诗刊丨李犁烹诗丨诗人的爱与痛丨气贲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1/12/23 11:03:10
银川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 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a_wh/131225/4316566.html

李犁,又名李玉生,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诗歌和评论,后停笔。年重新写作,评论多于诗歌。出版诗集《大风》《黑罂粟》《一座村庄的二十四首歌》,文学评论集《烹诗》《拒绝永恒》,诗人研究集《天堂无门——世界自杀诗人的心理分析》;有若干诗歌与评论获奖。为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、辽宁新诗学会副会长、《深圳诗刊》执行主编。

诗人的爱与痛

诗歌加进了思,就有了疼和痛。

痛就要拍案,读那些有批判精神的作品,你会感到有种冷静像片片雪花,贴在发烫的额头上,让你警醒,让你深思,继而又变成发红的烙铁,把心烙得疼痛而焦灼。这是一种忧患,一种良知。正如诗人王鸣久所言:让一种疼痛穿骨而来!这种疼痛是彻骨的,有时甚至让人不寒而栗。

心怀大爱和大痛的诗人,是这个时代少有的冷静清醒和自省的诗人。他的目光越过个人的浅吟与闲愁,把热忱和热血投向这个苦难又苍茫的大地。他是一个大视野大胸怀的诗人,也是一个对不断磨砺诗歌之艺的赤子。他会让思想超拔又对词语准确拿捏,创造出宏大而又绝尘的诗歌意境。在这些温热的文字感召下,我们的精神开始复苏并清醒,开始沐浴诗歌超然的光芒,并把自己的灵魂推向绝对沉静的境地。

静是诗人必须的状态。只有真正沉静的人,他才能思,他的思想才能清醒,目光才能锐利。这种沉静让他坚定,让他视野开阔,让他拒绝所有的诱惑,目不旁视地专注他的思考,专注他的至爱和至痛。这是诗人面对世界的最佳方式。

诗人面对土地的姿势呈俯视状,他的情感和思想都深深地扎进现实,这来源于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大爱。大爱使他大痛,大痛使他无法沉默。

在苍茫时分,诗人的呼唤就像他所描述的那盏灯,奔走在雪地、山谷以及人性的黑暗处,去敲击那些麻木的灵魂,去指引那些陷在泥沼中孱弱的心。沉静更使诗人的目光像放大的显微镜,把历史的瑕疵和现实的危机大大地投影在墙壁上,让我们面对这样的事实张大嘴巴,并深深低下头来。

诗人王鸣久在《谁能幸免于罪》中,写了一个三岁的小女孩,妈妈由于吸毒被警察抓走,她苦苦恳求把女儿送到姐姐家安置,几名当事警察麻木不仁,玩忽职守,致使独锁在家的小女孩被活活饿死。面对这种不该发生的惨剧,诗人的怒火终于冲破理智和诗歌的堤坝:“她渴死在一个雨水充沛的夏季/她饿死在一个稻香千里的夏季/不是天下无粮天府无米天灾无敌/不—是!你看/满大街的人川流不息/行走在饱嗝儿声里/她只是被粮食和水一齐忘记!”那么,不是“有困难找警察”吗?而正是因为几个警察不该有的冷血,才使这个三岁儿童活活被饿死!诗人写到女孩临死的一幕,一怀深深怜惜,滿腔悲痛交加:“然而,这是个多懂事的孩子啊/最后的时光最后的现场/她仍然用洁白的手纸把尿水托上/最后的心灵天真无邪/她不想把世界弄脏”,那弄脏这个世界的是谁呢?“反复把世界弄脏又反复用文明洗手”的又是谁呢?我想,只要有点良知的人,没有谁不被这样的诗歌所震撼,所击穿,不流泪者,可能在流血。

大地苍茫着,和大地一起苍茫的还有我们的眼睛、我们的良心!诗人就是用这些刀一样的语言,一层层将残酷的现实剥开,让我们在血淋淋的事物面前沉默着,清醒着,反思着,恨着,爱着!

在这样的事实面前,语言已经显得十分多余又必不可少。你一言不发,不啻是一种罪恶;你滔滔不绝,无疑是一种虚伪。

现实主义的诗人像一个医生,他一方面审世一方面审史,审史是为了让现实清醒,审世是为了校正人类未来的走向。这些都是为了防止文明的滑坡和人性的异化。我们必须承认,在物质越来越丰富,世界越来越多彩的今天,人性也正在一点点变异。物化的灵魂、膨胀的欲望,使人性出现了无数盲点以至盲区。诗人“从大太阳下看到不平,从满目繁华里看到堕落,从云水嬗变中看到丑恶和危机”,这是诗人的忧患之心和敏锐之气使然。

诗人的爱和批判都应该是彻底的,义无反顾的。对假恶丑决不姑息,对真善美毫不保留地拥抱。他把理想主义的光辉,人道主义的体恤,还有批判主义的犀利融进他的诗歌中,也就把正义、血性和阳刚补给了疲软的人类,把温情、关怀和友爱还给了人性。

诗人无处不在的正义感和同情心,会使他的诗歌呈现出深沉真挚的人类关怀、宽厚博大的精神世界。这种对人类的终极关怀,是诗人对待世界的态度,是他的人格力量!正是有了这种人格支撑,他的诗歌和灵魂,才显现出少有的高度与厚度。这就是诗人的恨和爱。

爱和批判,就是关怀和悲悯。这样的的诗人用诗歌洞察现实,洞穿现实,也用诗歌洞察自身,洞穿灵魂,并以此让血液沸腾,让世界疼痛。诗歌就是诗人个人的心灵史、社会的警世书和人类的忏悔录。他用思想的尊严维护着诗歌的尊严,同时也通过对诗歌至真至纯的追求,提纯着生命的质量。当生命和诗歌真的合二为一的时候,诗人与诗歌将又提升进一个新境界,在那里,苍茫的世界和内心会变得更加丰富而纯净,淡定而饱满。

气贲气匀气韵

1

大气象的诗人,一生在诗歌的大缸里浸泡着,身心都泡成诗色,甚至连呼吸都是诗歌的味道。生命与诗歌搅拌到一起,名字也冒着诗歌的气息,因此人生也修炼成诗歌的气度和气量。

读这样的诗歌,会有气贲的感觉。贲有两个读音,读“奔”时,有奔流的意思;读“愤”时,是气势旺盛之意,有沸腾的意思。我用气贲来形容这样的诗歌,是说气脉充盈的诗歌气血贲张,而且其中奔流着一股气,急促连贯,并越来越旺盛蒸腾。这说明诗人在写诗时,情感像高压锅里的水,不断地升温沸滚。为了防止爆炸和烫伤自己,他必须通过写作来散热。这让诗歌像奔流的岩浆,不仅散发着热量,而且汩汩连绵,诗人自己不停下,任何读者都无法弄断。如果强制扭断它,就等于一个人缺了胳臂和腿。于是,那完成的诗行,就成了燃烧后的洪流和凝固的闪电。而这新奇和美妙的光芒也一次次刷新我们的眼睛,让我们对诗歌本身充满了沉迷和敬仰。

这就是诗歌文本的魅力。诗人对文本的建设、深化和开拓标志着自己是一个纯粹的诗人,天生的诗人,甚至天才。这样的诗人总是能轻而易举地在杂乱的生活中逮到诗,在很多人都翻耕过的题材中变化出令人惊奇的新意,在熟悉的地方弄出陌生的风景来,把诗歌推上极致,甚至人从没涉足的地步,让读者生了锈的思维突然被电了一下。譬如刘立云把十七个跳舞的女孩比喻成十七个蝴蝶,并说成是递给天堂的名片;把胆固醇、甘油三酯、或红或白的血球看成恐怖分子;还有《新的呈现:剑》中:“我要让一个身穿白袍的人/住在我的身体里/我要让他怀剑,如天空怀着日月/大地怀着青山和江河”。

这显然是化虚为实,化静为动,转感觉为视觉,而且有呼吸起伏,因为这怀剑的白衣人其实是诗人的雄心和志向的拟人化、具象化和视觉化。而且一切来得都那么迅疾,像从滑梯上不由自主地出溜下来,随着内心的“兴”起,冲动的同时,喻体自动生成了。犹如水来了,渠恰好完成。这也不是技艺,甚至不是语言,诗歌不等于语言,但诗歌要借助语言显形。诗人依赖的是直觉,直觉是与生俱来的,是天籁也是天才。

天才属技术范畴,要想有大格局,还要有情怀。在心智相同的诗人中,情怀高于一切。有天才再有情怀,诗人就能一下子捅到生存和生命的根。这让诗人能写出大江东去的气势,同时还能在像履带一样铿锵与坚硬的诗壳下,储藏一颗温软与悲悯的心。这种温软像插在发热的枪膛里的鲜花,让诗歌多了分妩媚和更刻骨的关怀。在别人摸到了心跳的时候,他却触到了白骨以及万物的结局。这样的诗人会甩掉很多名字上的标签,成为有热度有深度更有热爱的人道主义诗人。

2

还有一种“气匀”的诗人,写出的诗歌从容淡定,但气韵宏大而经久不息。像平原上渐渐漫开的大河,而且是月光下的平静肥沃的江水。这样的诗人不追求速度,但要宽度,还有诗歌的神采与韵味。为此,要过滤掉诗歌和心灵里的杂质,并拓展诗歌的边界,让诗歌变得纯净和宁静,让诗歌的外延广阔到无法望到边际。而且神闲气定,无穷又无限。这也让诗人从灰尘满面的生活中超拔出来,以神的眼光俯视万物,耐心地把琐屑的事物提炼成诗,化零碎为完整的大美。这让表面看似都是一些片段状的诗歌,其实暗中正在勾连着天地的缝隙,像漫过无数岛屿的潮汐,逐渐拼合成让人望洋兴叹的大水。这样脱脂的诗歌超越了社会的实际功能,而面对的是天地以及整个大自然,这就增加了诗歌的无限和永恒性。这也是一个安详的时代诗人的必然选择,也是古今中外诗人们共同面对的大生命的命题。这让写诗变成一种个人的修为,一种禅化和参悟。写诗之于诗人就成了一种信仰,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,而且是唯一的方式,是整个生活,是命运。

所以这样百毒不侵的诗人,写诗就是净心,净去心里的沙子,魂里的欲念,随着心与魂的净化,他的诗歌也变得空起来。空就是净与静的终极,它不是没有,而是盈满,盈满了光和亮。这就是所谓的敞亮,诗人在把世界诗化的同时,他的生命也诗化了,飞升了。“屈从是安静的/安静是可以享受的/我因安静而一再感到/——待在家里,好像/躲在岁月的外面(柳沄诗)”。屈从——安静——享受,家里与外面。这是入境后的涅槃,不仅是大声稀音,大象无形,还有灵魂的起承转合,有着哲学所要企及的深远和广博。这不是凡人能进入的境界,而是一个理想的想象的诗化了的新世界。

诗人通过想象让灵魂出窍,也就是升华了。诗人每天就用它接通和世界的联系,用想象来破解那些生活和生命中的不解之谜,在想象中,诗人思维变得自由而充满灵性,那些汉字也变得神奇而有了魔力。正如萨瓦利斯说的:“如果说哲学家只是把一切安排得井然有序,诗人则解开一切束缚。他的字句不是一般的符号——而是声音,是招呼各种美好事物集于自身周围的咒语。像圣者的衣服保有奇异的力量一样,某些字通过某种神圣的记忆而圣化,并几乎独自变成一首诗。”所以诗歌的原则不是生活的原则,它属于超验的,童话的,更是神的原则。但真正的诗人不是做语言的炼金师,他们磨制语言的目的,是让诗歌清晰地显现,进而露出真和意境来。所以他们写诗的最高追求还是让诗歌透明起来。为此这样的诗人不惜做诗歌的巫师,把语言当作魔法。更多的时候,诗人只是甘愿做个诗歌的信徒,敛半世痴心,融一生沉寂,不为超度,不为降福,也不为羽化清心,只为与真诗深情一眸,并能点石成诗。

气贲与气匀的诗人对诗歌都有着奇迹般的魔化能力,常常化腐朽为神奇,并抻长了读者的想象力。前者让诗歌云蒸霞蔚,从而开始气贲。后者让积云融化在大水中,变得宁静而有气韵。

投稿信箱:

shwbmmxsk

.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bentiana.com/btls/10152.html

Copyright © 2012-2020 本田版权所有



现在时间: